您的位置:首頁 >熱點 > 正文

孩子身上有“莫名”傷痕?警惕“非自殺性自傷”行為_每日短訊

來源:華聲在線2023-03-23 19:47:38

文/視頻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琪 通訊員 廖琴 李川 實習生 王昕

心情不好或遭遇挫折時,通過割腕、撞墻等“自傷”行為發泄情緒,近年來,湖南省腦科醫院接診了多例這樣的青少年患者。長沙12歲女孩小玲(化名),就因為手腕傷痕累累被送到醫院治療。

3月23日,湖南省腦科醫院專家提醒,家長要警惕孩子身上“莫名”的傷痕,及時關注孩子心理健康。


(資料圖)

12歲女孩手臂布滿割痕

家住長沙的小玲今年12歲,從小性格內向,很少與別人交流。進入初一開始,她的“自閉”行為更加嚴重,甚至出現自殘行為,總是趁著父母不注意,用小刀割傷自己的手臂。

(湖南省腦科醫院接診的孩子自傷傷痕。通訊員供圖

爸爸媽媽和老師都嘗試幫助小玲,但孩子不愿意配合。由于擔心小玲安全問題,父母不得不讓她退學在家。

近日,小玲父母帶她到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門診就診。接診醫生看到,小玲雙上臂上密密麻麻新鮮或陳舊的割痕,有的已經結疤,有的傷口還在滲血,這是典型的青少年“非自殺性自傷”行為。

所幸,小玲經過系統治療情況好轉,迎來出院時刻。

衣食無憂的年齡,為什么要傷害自己?小玲的父母很擔心女兒,難過之余深感不解。

父母應警惕孩子異常行為

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陳曦介紹,非自殺性自傷是指個體無自殺意圖、反復的、直接故意的破壞身體組織的行為。在臨床上,這種“自傷”常見的有割傷、燒灼、咬傷、撞墻、抓傷等。

陳曦分析,青少年發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主要有個體心理因素、外在環境因素和神經生物學三個方面的原因。從個體心理因素來說,自卑自責、沖動性強、有早期創傷經歷等特性的青少年,更容易發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。

外在環境因素則主要包括遭遇負性生活事件(個體感覺不愉快的事件)、家庭環境(親子關系不合)和同伴關系(曾被同伴欺凌或孤立)等的影響。其中負性生活事件,是導致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的最重要因素。

神經生物學因素也可會影響孩子行為,主要包括內源性阿片肽、下丘腦—垂體—腎上腺軸、多巴胺等物質影響,可能也與遺傳存在相關性。

目前,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收治了多例心境障礙、焦慮癥、人格障礙、進食障礙等多種精神障礙疾病導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患兒,年齡大多在12—16歲之間,手腕甚至整個手臂都帶著劃傷、抓傷、咬傷或燙傷的疤痕。

“家長發現孩子有自傷的趨向或行為,一定要及時就診?!标愱靥嵝?,家長需要警惕孩子身上“莫名”傷痕,及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。

關鍵詞:

最近更新

久久91热这里精品热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