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正值秋收時節,安次區調河頭鎮北邵莊村的百畝谷子喜獲豐收。大型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前行,金黃色的谷粒從傳輸袋口傾倒而下。
看著眼前繁忙的豐收景象,該村稻香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俊波高興地說:“我們村土壤好,地勢平坦,陽光充足,再加上管理得當,種出來的谷子穗大,籽粒飽滿,每畝產量能達到400斤。按照每斤5元的收購價,全村毛收入有80余萬元。”
“合作社今年種了400多畝小米,品種為冀雜16號谷子。該品種具有產量高、糯性好、適應性廣等特點,生產出的小米色澤金黃、顆粒均勻、口感香糯,在京津冀市場非常暢銷。”邵俊波介紹,今年,合作社在去年試種的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,同時帶動本村及周邊百姓一起種植。
如今,在合作社的帶動下,該村把種植適應性強的谷物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、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特色產業,以種植谷子為主的小雜糧產業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、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的“金色”產業。
“今年的谷子種植屬于探索階段,種植戶效益增加,積極性很高。”北邵莊村黨支部書記邵俊民說,接下來,該村將逐步擴大種植面積,積極爭取上級支持,為種植戶免費提供技術和管理指導,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、拓寬銷售渠道,注冊小米品牌,謀劃建設小雜糧加工車間,實現谷子種植有定向、銷售有方向。
近年來,該區依托現有優勢資源,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,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,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,通過“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大力發展谷子、高粱、紅薯等特色產業,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。( 楊佳琳)